歷史成語故事?以下是一些歷史成語故事:1. 一字師 故事簡介:唐朝末年,詩人鄭谷在袁州,齊己攜詩拜訪他。齊己有一首《早梅》詩寫道: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開數(shù)枝?!编嵐日f:“‘數(shù)枝’非早也,不若‘一枝’。”齊己不覺下拜,自此士林以谷為“一字師”。那么,歷史成語故事?一起來了解一下吧。
鄭人買履
從前,有個鄭國人,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。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,做了一個尺子。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,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。
他走到集市上,找到賣鞋的地方。正要買鞋,卻發(fā)現(xiàn)尺子忘在家里了,就對賣鞋的人說:"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里了,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。"說完,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。
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,拿了尺子,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。這時,天色已晚,集市已經散了。他白白地跑了兩趟,卻沒有買到鞋子。
別人知道了這件事,覺得很奇怪,就問他;"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,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?"
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:"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子,也不相信我的腳。"
寓意: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(guī)的人,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。
原文:
鄭人有欲買履者,先自度其足,而置之其坐。至之市,而忘操之。已得履,乃日:"吾忘持度。"反歸取之。及反,市罷,遂不得履。人日:"何不試之以足?"曰:"寧信度,無自信也。"
韓
非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
關于歷史成語故事的探討
成語是語言的瑰寶,每個成語背后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。探索這些成語故事,不僅能增長知識,還能領略到歷史的魅力。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成語故事,每個故事都對應一個條目。
1. 志在四方
春秋時期,晉獻公因寵妾驪姬的挑撥,殺害了太子申生,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至狄國和梁國。后來,晉獻公去世,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成為晉國國君。他擔心重耳回來爭奪王位,便派人去殺他。重耳于是離開狄國,歷經艱險,最終逃至齊國。齊桓公對重耳及其隨從十分優(yōu)待,甚至把女兒齊姜嫁給了他。重耳在齊國舒適地生活了七年,不愿回國。然而,齊桓公去世后,齊國開始衰弱。重耳的隨從在桑園中商議,決定讓重耳離開齊國。重耳的妻子齊姜得知后,鼓勵他追求大事業(yè),并協(xié)助他離開齊國。最終,重耳在六十二歲時回到晉國,成為晉文公。這個故事體現(xiàn)了成語“志在四方”的意義,意在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的志向。
2. 退避三舍
重耳逃亡至楚國時,楚成王以國君之禮相待。楚王詢問重耳如何報答他的恩情,重耳回答說,如果他回到晉國成為國君,愿與楚國友好。他甚至表示,如果晉楚發(fā)生戰(zhàn)爭,他會命令晉軍先退避三舍。四年后,重耳成為晉文公,晉國日益強大。公元前633年,晉楚兩軍相遇,晉文公遵守諾言,下令晉軍后退九十里,駐扎在城濮。
成語故事守株待兔寓意
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?,F(xiàn)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,不知變通。
【成語故事】:
春秋時代有位宋國的農夫,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,一直到太陽下山才收拾農具準備回家。有一天,農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,突然卻遠遠跑來一只兔子。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,一個不小心,兔子撞上稻田旁邊的大樹,這一撞,撞斷了兔子的頸部,兔子當場倒地死亡。一旁的農夫看到之后,急忙跑上前將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,然后很開心的收拾農具準備回家把這只兔子煮來吃。農夫心想,天底下既然有這么好的.事,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?
從此以后,他整天守在大樹旁,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。可是許多天過去了,他都沒等到撞死在大樹下的兔子,反而因為他不處理農田的事,因此田里長滿了雜草,一天比一天更荒蕪。
守株待兔的造句
1、我不準備追求幸福,一貫守株待兔
2、這種守株待兔的好事怎么可能那么容易上門
3、寧在奔跑中留下成長的傷痕,也不靜坐成守株待兔的風景
4、你不讓我守株待兔嗎,故發(fā)一堆白兔。等著那只兔子來撞樹
5、積極的選擇就是不要守株待兔等著機會掉到你懷里,而是自己給自己創(chuàng)造機會。
成語小故事----疑鄰盜斧
從前有個鄉(xiāng)下人,丟了一把斧子。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,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,一舉一動,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。后來,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,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,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。找到斧子后,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,再留心看看他,怎么也不像賊了。
疑鄰盜斧:不注重事實根據(jù),對人、對事胡亂猜疑。
2.揠苗助長
春秋時期,宋國有一個農夫,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,今天去瞧瞧,明天去看看,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。他心想: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?
有一天,他來到田里,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。一大片禾苗,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,等他拔完了禾苗,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,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?;氐郊依镞€夸口說:“今天可把我累壞了,我?guī)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!”他兒子聽了,趕忙跑到田里去看,發(fā)現(xiàn)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
3.不可救藥
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。凡伯不但有詩才,而且善于治理國事。后來,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。可是,周厲王飛橫跋扈,枉法斷事。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。凡伯直言相勸,列數(shù)朝政弊端,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。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,從此,奸臣出入宮廷,不把凡伯放在眼里。
<>:戰(zhàn)國時候,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。栽下禾苗后,他希望它很快長高。結出果實。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,但禾苗長得很慢,他心里非常著急。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?
天氣很好,艷陽高照,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。回家后,他很得意地對家里人說:“累死我了,我?guī)椭堂玳L高了。”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,禾苗全枯死了。
拔苗助長:原作“揠苗助長”,后作“拔苗助長”。
評點:
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: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(fā),只能是好心辦壞事
破釜沉舟
視頻:破釜沉舟
典 故
秦朝末年,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。趙軍退守巨鹿(今河北平鄉(xiāng)西南),并被秦軍重重包圍。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,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。
宋義引兵至安陽(今山東曹縣東南)后,接連46天按兵不動,對此項羽十分不満,于是要求進軍決戰(zhàn),解困趙國。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(zhàn)后待秦軍力竭之后才進攻。
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,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,項羽見此忍無可忍,進營帳殺了宋義,并聲稱他叛國反楚。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。項羽殺宋義的事,威震楚國,名聞諸侯。
隨后,他率所有軍隊悉數(shù)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。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,打破燒飯用的鍋,燒掉自己的營房,只帶三天干糧,以此表決一死戰(zhàn),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。
以上就是歷史成語故事的全部內容,1.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(wèi)桓公,自立為國君。州吁為了鞏固地位,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。石厚建議請陳桓公幫忙。州吁和石厚備禮物前往陳國,卻被陳桓公扣留。石厚安排衛(wèi)國使者殺掉州吁,衛(wèi)國大臣們認為石厚應從寬處理。石對兒子說:“你該為你的父親而死。”石厚被殺,內容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,信息真?zhèn)涡枳孕斜鎰e。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