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正廉潔小故事?故事1 朱元璋請客 :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,其故鄉(xiāng)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:『皇帝請客,四菜一湯,蘿卜韭菜,著實甜香;小蔥豆腐,意義深長,一清二白,貪官心慌?!恢煸敖o皇后過生日時,只用紅蘿卜、韭菜,那么,清正廉潔小故事?一起來了解一下吧。
① 清正廉潔小故事
三國時,胡質(zhì)在魏國任州郡長官近三年,死后家無余財,只有朝廷賞賜的衣服和數(shù)箱書籍而已。對他的廉潔操守,人人稱道。胡質(zhì)在荊州任刺史時,其家眷都在京都。一次他的兒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,等回家時,胡質(zhì)拿出一匹絹給他,讓他路上做盤纏。胡威跪在父親面前說:“爹爹為官一向清正,不知此絹從何而來?”胡質(zhì)說:“吾兒不必懷疑,此絹是我的俸祿所余。”胡威謝過父親的賞賜,遂騎驢上路。一路上,他在打尖住店時都是自己放驢,自己砍柴做飯。
后來胡威也官任刺史,政績卓著,清名遐邇。入晉以后,晉武帝接見了他。晉武帝談起當(dāng)年胡質(zhì)的生平事跡贊嘆不已,遂向胡威道:“你的清廉和你的父親比起來怎樣?”胡威答道:“不如吾父?!睍x武帝問:“為什么呢?”胡威說:“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,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,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遠。
海瑞(公元1514年~1587年)
海瑞一生剛直不阿,執(zhí)法如山。他體察民情,革除弊政,積極反對貪污和奢侈;禁饋贈,懲貪官,秉公執(zhí)法,鐵面無私,審理積抑,昭雪了許多冤獄。海瑞生前儉樸到一般人難以置信的地步。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,夏天睡在一張破席上,蓋著夫人的舊裙……
海瑞不僅為官清廉,生活也十分儉樸,清苦之行舉朝第一。
一、兩袖清風(fēng)的于謙
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。一次,朝廷派他巡察河南。返京時,人們買 些當(dāng)?shù)氐慕伵?、蘑菇、線香等土特產(chǎn)回京分送朝貴,他沒有接受。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: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。清風(fēng)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(指百姓)話短長。"
二、不私一錢
明朝時,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,深得民心。一次,一名太監(jiān)經(jīng)過這里,向他索要賄賂,他打開府庫,說:"錢都在這兒,隨你來拿,不過你要給我領(lǐng)取庫金的官府印券。"太監(jiān)怏怏走了,回京后,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。
英宗問道:"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?"太監(jiān)聽后,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。
?
三、手好不要錢
清乾隆進士王杰為人剛直敢言,不附權(quán)貴。當(dāng)時和珅在朝中專權(quán),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。惟王杰每每與其據(jù)理力爭。有一次,議政完畢,和珅有意戲弄王杰,拉著他的手說:"好白嫩的手啊!"王杰正顏厲色地回答道:"王杰手雖好,但不能要錢耳!"和 坤羞愧而去。
四、懸鵝子示眾
明時,周新?lián)嗡痉ò床焓购?,一天,有人給他送來一只烤鵝,他堅決不受,但送禮人已經(jīng)搶先出門了。于是,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后面,以后凡是送禮者,他就讓家人領(lǐng)著去看那只已經(jīng)風(fēng)干了的烤鵝。從此,再沒人自討沒趣了。
馬寅初拒賄
我國現(xiàn)代著名經(jīng)濟學(xué)家、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(dān)任浙江省財政廳長。有一天,德清縣有一個想當(dāng)縣長的人托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,請馬寅初開開后門,讓他就任某縣縣長。馬寅初勃然大怒,罵道:“不要臉的東西,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(guān)節(jié),真的當(dāng)了縣長,一定是個貪官。憑這一條,他就不能當(dāng)縣長。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。
包拯的《誡廉家訓(xùn)》
北宋包拯,他為官清廉公正是婦孺皆知的,老百姓稱之為“包青天”。
包拯一生,身居高位,廉潔無私,痛恨貪官污吏,到了晚年,擔(dān)心后人會出不肖之徒,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塊石碑,上面鐫刻著著名的《誡廉家訓(xùn)》以警戒后人。其意大致是:“凡是包氏后代子孫中有貪污受賄者,不能被稱為包氏后代,甚至死后,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。不遵從此訓(xùn)令者,一概不是包公子孫。”
廉潔故事
故事1: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,其故鄉(xiāng)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:『皇帝請客,四菜一湯,蘿卜韭菜,著實甜香;小蔥豆腐,意義深長,一清二白,貪官心慌?!恢煸敖o皇后過生日時,只用紅蘿卜、韭菜,青菜兩碗,小蔥豆腐湯,宴請眾官員。而且約法三章:今后不論誰擺宴席,只許四菜一湯,誰若違反,嚴(yán)懲不貸。朱元璋雖為一國之君,但他率先垂范,倡導(dǎo)廉潔之風(fēng)。
孫中山遺囑兒女當(dāng)自愛
孫中山曾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(tǒng)等職,可謂官高權(quán)重.然而,他為公而忘私,一生清廉,臨終時只留下自己用過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書籍和一所住宅.住宅還是旅居加拿大的華僑為他募捐購買的.人留下的《家屬遺囑》中說:“余因盡瘁國事,不治家產(chǎn),其所遺之書籍、衣物、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,以為紀(jì)念.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,望各自愛,以繼余志.此囑.”
毛主席留給我們的
在京參觀毛主席的襯衣、床單和拖鞋,都補丁摞補丁;三年自然災(zāi)害期間,毛主席帶頭不吃肉;讓兒子岸英入朝鮮參戰(zhàn),直到犧牲等等.看到這些,我和講解員一起流淚,內(nèi)心的震撼無以倫比.毛主席沒有錢吃穿嗎?論功勞,誰能功蓋毛澤東;論權(quán)力,中國何人至上?所以黨的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是不是廉潔從業(yè),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對親屬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.
周恩來向農(nóng)戶道歉
抗戰(zhàn)勝利的延安,生活仍很困難.有一次,警衛(wèi)班幾個戰(zhàn)士湊在一起,想給周恩來副主席弄點吃的補補身子.警衛(wèi)戰(zhàn)士小魏出了個主意,拿四雙舊布鞋去農(nóng)戶家里換了 一條狗.周恩來知道后,嚴(yán)肅地批評小魏說:“四雙舊鞋能換到一條狗嗎?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換,是因為他們相信共產(chǎn)黨,我們決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.”第二 天,周恩來帶著小魏找到農(nóng)戶家里,向農(nóng)戶道歉,并親自付了錢.
周總理“宴”事
1958年7月,周恩來總理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.時任該縣的縣委書記黨向民同志看到周總理風(fēng)塵仆仆,日夜操勞,感到過意不去,就在周總理離開新會的前夕,他悄悄安排炊事員在縣委院內(nèi)的一間小屋里為總理設(shè)宴送行.宴會沒什么美酒佳肴,只是些瓜菜而已.盡管這樣,在吃喝將近結(jié)束時,周總理語重心長地說:“向民同志,你一月的收入,我清清楚楚.這樣一頓飯,你請不起,還是讓我出錢,算我請客吧!”總理隨即示意他的秘書,把300元人民幣交給了縣委的司務(wù)長.
參考資料: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23684356.html
一碗白米飯
1927年冬,毛主席帶領(lǐng)工農(nóng)紅軍住在寧岡縣茅坪村的時候,有一個時期紅軍生活非常艱苦,天天吃紅米南瓜,有時候還吃糙紅米和南瓜煮的稀飯.開頭吃幾餐還覺得味道有點香甜,吃多了就覺得有點難吃,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,仍和戰(zhàn)士們從一個鍋里盛飯.
一天吃早飯的時候,警衛(wèi)員小胡突然給毛主席送來了一碗白米干飯.原來他看見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,餐餐和戰(zhàn)士們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飯,實在看不下去,就跑到廚房私自和炊事員商量,并且由小胡自己動手把紅米加工成白米,另外用碗給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飯.
毛主席一見白米干飯,覺得有點奇怪,便問戰(zhàn)士們今天是不是也吃這樣的飯?小胡在首長面前從未撒過謊,這次當(dāng)然照實說了.毛主席聽完之后,馬上叫他拿回廚房去和南瓜煮稀飯,讓大家一起吃,并且說:“以后再不許這樣了,戰(zhàn)士們吃什么,我也吃什么.”小胡激動地說:“毛委員,南瓜稀飯早做好了,大家吃都吃完了,你就吃這一餐干飯吧,下次再不做了.”毛主席仍然不同意,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釋說:“我不應(yīng)該有什么特殊的.南瓜稀飯本來又甜又香,很好吃嘛.戰(zhàn)士們能吃,我就不能吃嗎?你要知道,受壓迫受剝削的窮人連野菜都吃不上啦.快給我把飯送回去”小胡還想說什么,可是毛主席已經(jīng)把那碗白米飯塞到他手里了.小胡無法,只好把飯拿回廚房去了.
摘自《廉政故事》
崔瑗撰寫《座右銘》
崔瑗,字子玉,生于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.其父崔骃博學(xué)有偉才,漢明帝時將其比喻為“龍”,足可見對崔骃的特殊恩寵了.
崔瑗自幼聰明伶俐,機敏過人.由于受父親的影響,他亦喜愛讀書,還是孩童之時,就已熟讀“四書”“五經(jīng)”了.
崔瑗9歲時,有一天早晨,他正在家門口與小朋友玩耍,忽然看見從大路上前呼后擁地來了幾個人,其中一位穿官服的人,騎著一匹高頭大馬,走到他家門前,聲言要來拜訪崔骃.待他們進入家門以后,崔瑗從家人口中知道,這騎馬的人就是當(dāng)今的縣令,為官清正廉潔,頗受百姓愛戴.崔瑗聽后靈機一動,隨手在大門上寫下了一首四言詩:
“君非干木,何為文侯?
雖無光光,入我閭里.”
意思是,我們這偏僻的地方并不是古代的魏國,也沒有隱居魏國的高士干木,而這位遠道而來的謙謙君子也不是曾拜干木為師的魏文侯,那他為什么來到我們這街巷呢?
就在這時,縣令拜客完畢,正要告辭回衙,走到門口,忽見大門上墨跡未干的詩句,字跡清秀,而內(nèi)容卻含有譏諷之意.他問崔骃這是誰寫的,崔骃一看,馬上就說:“這一定是我那調(diào)皮的兒子寫的,觸犯大人,請多原諒.”縣令笑笑說:“請把令郎叫來,我要當(dāng)面問話.”崔瑗被叫來后,縣令一看,面前站著一位眉目清秀的孩子,就說:“你還能接寫幾句嗎?”只見崔瑗提筆一揮而就:“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.”
縣令見他小小年紀(jì),就能出口成章,情不自禁地對崔骃說:“令郎可謂奇才啊真可謂‘龍生龍’了.”回頭再看崔瑗,早已跑出去玩耍了.
東漢永元八年96年,崔瑗 18歲時,游學(xué)京師.從侍中賈逵深造,遂精通天文、歷數(shù)等.后因其兄崔章被州人無辜?xì)⒑?他怒不可遏,手刃仇人,為其兄報仇.然后隱姓埋名出逃他鄉(xiāng).元初五年118年,他年已40歲時,遇朝廷大赦,始?xì)w家.
他在總結(jié)自己坎坷經(jīng)歷的基礎(chǔ)上,寫了一段自戒之詞,嘗置座右,故曰座右銘,座右銘一詞,乃始于此.其銘文如下:無道人之短,無說己之長.施人慎勿念,受施慎勿忘.世譽不足慕,唯仁為紀(jì)綱.隱心而后動,謗議庸何傷.無使名過實,守愚勝所臧.在涅貴不緇,暖暖內(nèi)含光.柔弱生之徒,老死誠剛強.行行鄙夫志,悠悠故難量.慎言節(jié)飲食,知足勝不祥.行之茍有恒,久久自芬芳.
關(guān)于廉政的幾則小故事
一、以廉為寶
春秋時,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,受人愛戴。有人得到一塊寶玉,請人鑒定后拿去獻給子罕,子罕拒不接受,說:“您以寶石為寶,而我以不貪為寶。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,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,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?
二、楊震拒金
東漢時,楊震在赴任途中經(jīng)過昌邑時,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,并懷金十斤相贈。楊震說:”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(zé)備之意,說:“天黑,無人知曉。”楊震說:“天知,神知,你知,我知,何謂無知?”王密這才明白過來,大感慚愧,怏怏而去。
三、一錢太守
東漢時,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,他改革弊政,廢除苛捐雜稅,為官司十分清廉。后來他被朝廷調(diào)任為大匠之職,臨走,當(dāng)?shù)匕傩罩鲃訙愬X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,劉寵不受。后來實在盛情難卻,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。他因此而被稱為“一錢太守”。
四、陶母退魚
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。一次,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。他母親湛氏收到后,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,并寫信給他說:“你身為縣吏,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,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,反而增添了我的擔(dān)憂?!边@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。
五、一貧如此
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,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。
以上就是清正廉潔小故事的全部內(nèi)容,4、包拯拒禮為開廉潔 宋仁宗時,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(fēng)。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(fēng)歷來持反對意見,幾次上疏皇帝,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(xiàn)象,以開廉潔之風(fēng)。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,壽辰前幾天。